6月10日上午,郎溪縣禾潤農作物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的農機手們正熟練地將一盤盤標準化秧苗搬運至插秧機。伴隨陣陣轟鳴,兩臺高速插秧機在田間往返穿梭,所過之處,一株株翠綠秧苗整齊植入泥中,原本空曠的水田轉眼鋪滿新綠。
“我承包了200多畝田,今天開始栽秧。有了這些‘鐵家伙’幫忙,明天所有的田都能栽插完畢!”種植大戶謝方群站在田埂上,滿臉喜悅。他感慨道:“以前全靠手工插秧、小拖拉機耙田,效率低、強度大?,F在全程機械化、信息化,真正是大農業(yè)模式了。一臺插秧機一天就能作業(yè)100畝。農村老齡化趨勢明顯,沒有機械化,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哪敢承包這么多田?!?
今年,得益于農業(yè)機械化的推廣和使用,插播秧苗效率大幅提升,既降低水稻種植成本,又減輕農戶插秧的勞動強度,提高作業(yè)效率。
郎溪縣禾潤農作物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負責人戴啟兵介紹,合作社的服務已覆蓋打田、打藥水、插秧等全環(huán)節(jié)?!澳壳拔覀?yōu)榇謇锒鄳舸髴籼峁┓?,總面積2400多畝,預計明年可達七八千畝。”戴啟兵說,“從四五月份打田、插早稻,用無人機打藥水,到這個月20號左右基本結束,10月份再幫農戶收稻,全程機械化‘保駕護航’?!睓C械化插秧不僅大幅提高了效率,顯著降低了水稻種植成本,更切實減輕了農戶的勞動強度。
秧好一半谷,苗好七分收。水稻要想高產,秧苗的質量至關重要,在梅渚鎮(zhèn)桃園村育秧中心田野上,一盤盤青翠嫩綠的秧苗整齊排列,村民們正在田間忙著起苗、移苗,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。
“過去外購秧苗成本高、質量難保障,現在自建育秧中心實現自給自足?!碧覉@村育秧中心管理員宗海平介紹,通過集中育秧、統(tǒng)一管理,不僅秧苗質量顯著提升,還能靈活調配插秧時間。今年中心培育的近2萬盤秧苗,可滿足1000畝稻田需求,為周邊農戶提供穩(wěn)定優(yōu)質種源。
如今在郎溪縣“手把青秧插滿田”的農忙景象已成為“過去式”,機械插秧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,還提高了插秧效率。近年來,郎溪縣深入實施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(zhàn)略,通過加強春耕備耕指導、加大農資儲備力度等一系列舉措,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工作,不僅為全年糧食增產、農業(yè)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,也為鄉(xiāng)村振興筑牢堅實的產業(yè)根基。
從人工插秧到機械“鐵軍”,從零散耕作到規(guī)模經營,郎溪縣的夏種圖景折射出農業(yè)現代化進程的鏗鏘步伐。當科技與田野深情相擁,當政策與需求精準對接,廣袤的稻田正孕育著鄉(xiāng)村振興的豐收希望。(余克儉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政務微信
政務微博